红棉绽放杏林春
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春天里,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护理团队如一株扎根杏林的红棉拔节生长。她们以 "医教协同" 为根脉,以 "技术精湛" 为花蕊,以 "持续精进" 为芬芳,在医生的悉心培育下,从中医护理的 "门外汉" 蜕变为辨证施护的 "行家里手",让中医护理在多元场景中绽放。
一、医教相长:红棉初绽的育苗之路
建科初期,面对全体护士中医零基础的困境,中医科医生化身 "杏林园丁",以深厚的中医底蕴构建 "理论 + 实践 + 思维" 三位一体培养体系,为护士搭建从中医技术执行到中医辨证决策的成长阶梯。
每周四 "经典晨读",中医科医生领读《伤寒论》时解析 "桂枝汤证" 时,必追问 "发热患者如何辨证施用艾灸",引导护士建立 "辨证 - 选穴 - 施护" 链式思维,中医辨证准确率从 65% 提升至 89%。每月由中医科骨干医生主导的中医理论、中医适宜技术操作培训与考核如同精密齿轮。理论课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强化西医检验与中医证型的互推能力,使护士在执行中医操作时成长为中西医协同诊疗的 "辨证思考者"。
操作实训拆解为 12 项微技能,通过模拟突发场景训练临床应变,系统化培训使护士复杂操作失误率降低 65%。考核覆盖理论与操作,不合格项目都会进入 "专项特训营",直至形成 "肌肉记忆" 般的条件反射。理论课上的每一次病案推导,操作室里的每一滴艾灰凝结,考核系统中的每一组数据优化,都在为护士的专业羽翼增添硬核力量。
目前中医科全体护士完成“西学中计划”,并熟练掌握 10 项以上特色技术的辨证与操作,当理论素养、操作精度与思维深度形成合力,中医科护理团队正以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的专业自信,在健康守护中书写中医护理的时代新篇。
二、辨证施护:繁花缀枝的守护之道
从辨证时的 "见微知著" 到施术时的 "精准入微",中医科护理团队始终坚信传承不是复刻古人技法,而是让每一项特色技术都承载着辨证施治的智慧,让每一次中医特色技术操作都闪耀着守正创新的光芒。
在辨证施护方面,团队成员凭借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证型,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对于气血不足的患者,中医科护理团队会运用艾灸、穴位贴敷等疗法,激发人体正气;对于经络不通的患者,推拿、拔罐等手法则能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面对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胖有齿痕的阳虚患者,遵《伤寒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构建 "督脉灸 + 药膳温补" 体系;针对胸胁胀痛、舌质紫暗、情绪抑郁的气滞血瘀患者,依《医林改错》"通气活血,气行则血行" 理论,实施 "情志疏导 + 经络刮痧" 综合干预;
特色技术操作更是中医科护理团队的拿手好戏。艾灸通过艾条的温热刺激配合药物的作用,能达到温经散寒、祛湿止痛的效果,对风寒湿痹、脾胃虚寒等病症疗效显著;中药湿热敷通过将中药药液加热后湿敷于患处,使药物直达病所,有效缓解局部肿胀、疼痛;督脉灸能行气活血、温阳散寒,广泛应用于颈肩腰腿痛、疲劳综合症等疾病的治疗。这些中医特色治疗方法,以其独特的疗效和绿色、安全的优势,深受患者好评。
目前中医科门诊与经典病房均有独立的中医自然疗法诊疗室,占地面积均近100平方米。在这里我们看见了一支护理团队的成长,她们如红棉般扎根杏林,以医者的仁心守护生命的春天,让艾香漫过的每一寸土地,都生长着传统与创新交织的希望。
目前这些 "中医特色 + 现代医学" 的融合方案,让绿色疗法惠及全院 50余个临床科室,患者满意度达 98.6%,中医科更是荣获首批“全国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建设项目单位。
红棉的花期有尽时,但中医药的传承没有终点。眸中流转的柔光,是望闻问切时的专注与温情;衣襟萦绕的药香,是艾绒灸火与草木精华的千年共振;指尖传递的温度,是穴位按揉时对 "得气" 感的精准捕捉 —— 这些融入血脉的职业印记,皆为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的初心具象。这支如红棉般坚韧绽放的团队,正以医教协同为根基,以护患连心为养分,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征途上,续写着守护生命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