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透析
有温度的透析
血液透析室 魏敏
这是一位尿毒症患者的自述:“我们就像来上班打卡的人,一周3次一次4小时,必不可缺。”
尿毒症,在临床医学上也被称为慢性肾衰竭。作为常规的治疗手段之一,病人需要定期到医院做血液透析。
每天早晨,门诊楼2楼的血透中心,护士们正在69张病床边的一台台血液透析机旁忙碌着——每天早上,开机、冲管、排气、穿刺、引血、上机,碰到机器小故障,工程师不在,还要想办法排除。透析过程,连接病人动脉端的血液通过血泵引流出来,经过透析器达到脱水、脱毒的目的,再从连接静脉端的管路回输到的病人体内,此过程长达4小时。
病人们陆陆续续来了。“小妹,早上好呀。”在血透间B区,有的病人一边铺床打造自己舒适的小窝,一边和护士热络地聊开了。护士们从穿刺开始。每个病人的手臂上要连扎2根穿刺针连通两根血管通路。其中一根管路是把病人的血液引进透析器,通过机器的工作,排掉血液中的毒素和水分,然后经由人机血液循环回路,通过另一根管道把净化后的血液送回体内。
“小符,谢谢你哦!看到你我安心,今天也蛮好的,手不疼。”12号床的阿姨笑笑着说道。她有一条典型的尿毒症患者的手臂:左手臂高高隆起的肿块,是常年做血透,血管严重扩张造成的。
这条变形的手臂,并没有难倒给她做穿刺的小符
一个尿毒症患者一年要打多少针?我们患者1周血透3次,手臂上一次扎2针,一年就要扎312针。每根穿刺针直径1毫米左右,要是护士穿刺时失手,不仅病人会疼得哇哇叫,而且由于病人静脉做过手术,血流速度比常人快,一旦穿刺失败,血液会直接喷到天花板,后续的止血、重新穿刺都意味着大麻烦。
早上7:40到9:30是病人穿刺的“高峰”。这一天,小符护士已连续“救场”两回。“大哥你忙完了吗?你有空吗?我去换你帮我打个针吧,都是穿刺难度比较高的病人。”
血透护理组团队有个传统:遇到穿刺难度最高的病人,护士没十足把握绝不会逞强,都会主动转交给团队里血管通路的组长来操作。有这样的病人,手肿得跟小腿一样粗,只有小符和玉姐能应付。经常会听到有些患者来透析间跟小符说,“小符,你一会忙完过来给我扎个针呀,我等你”。
血净医护人员日常工作点滴以及对患者的宣教——各种保健知识、如何合理饮食获取身体所需营养、内瘘的使用和维护等,没有什么特殊的典型故事,但这也正是对血透室医护人员工作的真实写照。置身于安静的透析大厅中,看似波澜不惊的表面,其实也是暗潮涌动。躺在病床上做透析治疗的患者们,有的看着电视,有的玩着手机,但这里的护士们却不敢有丝毫松懈,她们敏锐的目光正时刻紧盯每一位患者的状态……
除此之外,面对上机开始透析的患者,护士们少不了要“婆婆妈妈”一些。为了保证透析治疗的效果,在透析时医生一般会叮嘱患者不要喝水,但在长达4个多小时的透析过程中,总有些患者会忍不住偷偷喝水,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导致患者血压变低,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护士们就要时不时地向透析患者们进行宣教,指导他们应如何饮食、保护内瘘等等。工作可谓繁多而琐碎,但不可或缺。血透护士除了为普通透析病人进行固定的治疗外,很多
血透室还肩负着全院的危重症血液净化工作,这对于CRRT组护理人员或急诊待命的血透护士,无论是休息日还是在睡梦中,只要急诊电话一响就要立即奔赴医院,准备用物推着机器赶到患者床旁,以最快的速度为患者开始透析治疗。而那个时候,你看着再小的身板,也能推着庞大的CRRT机器满院奔波,熬更守夜救治危重症患者与生死之间。
一直以来,血透室都是医院里一个神秘的地方。它没有轰轰烈烈的大手术,却同样在与死神赛跑,救人于水火之中。这里的患者不住院,却仍与医护人员处得像家人一般。为了帮助肾友们更好地了解血液透析,提高生活质量,血透室还定期举办“肾友会”,她们定期针对肾病透析患者开展一些讲座联欢等活动,尽最大的努力,从身体和心理上缓解患者病痛,一起携手与病魔作斗争。在这里,不论是医护,还是患者,他们没有工作日和节假日之分,风雨无阻,血液透析室也变成了大家除了家以外最熟悉的地方,大家不是家人胜似家人,他们是一群与尿毒症并肩斗争的战友。
血透室,充满着暖暖真情,从人性化关爱的角度出发,承载了对患者无数的体贴和温情。血透室的护士们用爱心、用真情和辛勤的劳动为患者扬起生命的风帆,赢得病人的信任。“让生命延续,让真情永在”,这是血透室医护人员的共同心声!
Copyright © 2019 版权所有:海南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椰海大道368号
投诉电话:0898-66808238 / 客服电话:0898-66809130 / 监督电话:0898-66809051
工信部ICP备案号码:琼ICP备17001021号 琼公网安备 46010602000799号